巿民講座:大腸癌防治有術

大腸癌,防治有“橋”

為了讓巿民對常見外科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有更一步的認識,澳門外科學會主辦,歸僑總會協辦系列外科巿民健康講座。日前在歸僑總會會址舉行大腸癌防治主題講座。由理事長李文生主講本澳大腸癌的防治形勢和手術治療;秘書長朱文立醫生主講大腸癌的預防和篩查。現場三百多名巿民參加,講座詼諧有趣,互動討論場面熱烈。

李文生指出,大腸癌成為澳門新發症第一癌,每年新病例接近二百個案,粗發病率大約十萬人中有35人發生大腸癌,所以提醒巿民要重視這個病的防治。而即使不幸患上大腸癌,也不要悲觀,因為大腸癌在腹部癌症中治療效果也是較好。手術切除了,如果有淋巴腺擴散,化療效果也較好。

(理事長李文生醫生在演講中)

       朱文立提到,大腸癌跟濫食紅肉和腌制肉有關,建議多食蔬菓、適量運動對預防很有幫助。而對於慢性炎症性腸病或大腸息肉的切除,都可以有效防止大腸癌的出現。另外,年齡也是一項很重要的指標,超過五十歲,是大腸癌發生的高發年齡,建議進行體檢,最適宜是大腸鏡檢查。如果屬於高危因素,即家族中有大腸癌病史或多發性息肉病,或近期出現大便帶血、腹脹、消瘦或貧血等,需提早十歲,即四十歲開始進行大腸癌的檢查。朱醫生指出,有不少人是諉疾忌醫,有症狀也不願來睇醫生,是怕見過醫生後發現“有問題”。而有些在職人士總是以沒有時間去檢查藉口,說他要返工,要旅行,要休息,要玩樂,但偏偏沒有時間安排檢查,朱醫生提醒巿民,超過五十歲或有症狀者,要將睇醫生檢查當成重要事項,是生活計劃的首位,而不是排尾位。不然,就會延誤診治。

加深疾病認識,重視健康管理。 癌症一直高倨本澳死亡原因的首位,大腸癌的發生率也在全球同步上升,向巿民宣傳預防知識是項長期工作,需要政府、社區和社團以及巿民共同的努力。

發表留言